close


養狗是門大學問嗎?


真要養狗,其實並不難.   但要讓狗狗的生活有品質,醫療有水準. 那就要靠飼主自己的努力了.


如果要期望台灣的動物醫療水平有所提升, 飼主就需要知道的更多, 並且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才行.


醫生說的不一定是正確的. 有太多的無良獸醫滿腦子想的都是怎樣讓你從口袋掏出更多的錢,而不是怎樣才是對狗狗最好的方式.


當醫療變成一種純商業行為之後,不會說話的動物們就成了必然的犧牲品.


當主人的我們不能不慎呀~ 所以有任何動物相關的講座, 焦糖麻就一定不會放過.


以下是 髖關節狗友會辦的  常見皮膚寄生蟲/心絲蟲的預防  講座.


因為北區報名的名額很快就被秒殺了, 所以焦糖麻沒在我的部落格上告訴大家.


所以在這邊把當天的筆記跟狗友們分享.


話說上課那天,一邊聽課一邊覺得全身好癢,今天把筆記拿出來打,一邊打字一邊又覺得全身好癢呀!


一整個心理作用, 我實在是看到這些噁心的蟲子就怕!


在筆記之前,焦糖麻也很常去看 亞洲皮膚專科醫院的 陳朝澧 醫師的網站。


上面有很多寵物相關資訊  大家有空也可以去逛逛唷  http://www.veterinarydermatologist.idv.tw/toppage4.htm


=================


搔癢症:搔癢是小動物最常見的現象之ㄧ,動物常常會有過度的抓癢動作、咬自己的皮膚或是用身體去摩擦物品,舔皮膚或是易怒的行為。以上這些動作常常會引起:皮膚創傷、二次性皮膚感染、紅腫、掉毛等等。


引起搔癢症的原因包括有:


1.外寄生蟲: 跳蚤、壁蝨、蝨子、蚊子、疥癬蟲、耳疥蟲、毛囊蟲


2.過敏: 異位性皮膚炎、食物過敏、跳蚤過敏性皮膚炎、腸道內寄生蟲過敏。


3.感染: 細菌感染、黴菌感染


 


以上的成因  我們簡單介紹如下~~


[2-1異位性皮膚炎]


遺傳性體質,環境中出現的過敏原引起體內組織氨的釋放,通常在1~3歲開始發病,在臉、腳、下腹部最常見,需要接觸過敏原以次之後才會發病。會造成耳炎、結膜炎、掉毛、色素陳著、自我傷害造成二次性感染。


[2-2 食物過敏、接觸過敏]


須由飼主用心觀察或是經由過敏原檢測得知。


[2-3跳蚤過敏性皮膚炎]


具有跳蚤病史且多發在背部1/4 尾巴附近,是搔癢症中最嚴重的一種。(另一種是疥癬蟲感染)


[1-1跳蚤]


跳蚤叮咬後,皮膚會出現小紅點,夏天最為常見,和條蟲感染相關,可能併發跳蚤過敏性皮膚炎


跳蚤的延伸閱讀(跳蚤玉照看這裡) http://www.davy.com.tw/flea.htm


[1-2壁蝨]


春秋兩季為繁殖期,每年五到十月為感染旺季,好發場所為附近有野生動物或流浪動物的蹤跡的草地和樹林。壁蝨叮咬會傳播血液寄生蟲,在台灣以棕色犬壁蝨為主要傳染源。


壁蝨的延伸閱讀(壁蝨啥長相看這邊) http://wanchyan.pixnet.net/blog/post/22957453


[1-3蝨子]


具有高度宿主特異性,生活史全部都在宿主身上進行,離開宿主僅能存活數小時,通常藉由接觸傳染的途徑進行傳播,症狀為搔癢。


蝨子要看這邊有圖唷  http://www.htps.tn.edu.tw/res/insects/anoplura/anoplura.htm


[1-4疥癬蟲]



屬於疥癬蟲科,1857年第一次在人類身上被發現。有很多不同的亞種可以感染不同的哺乳類動物。犬疥癬蟲Sarcoptes canis通常不會感染給貓。不過貓會被另外一種疥癬蟲Notodes cati所感染。人類的疥癬蟲則是由另外一種Sarcoptes Scabiei, var.hominis所引起的


疥癬蟲具有宿主特異性,犬疥癬蟲不會感染給貓或是人類,犬貓疥癬蟲偶爾會侵犯人類皮膚,但也只會叮咬,並不會在人類身上鑽孔。疥癬蟲的傳染是直接接觸或是接觸到媒介物感染。疥癬蟲屬於完全寄生,也就是說他離開宿主的生存時間有限,且和溫度及溼度有很大的關係。


疥癬蟲所有的生活史都在宿主的表皮上進行,會鑽孔到表皮層較下層,每天可鑽孔2-3mm,特別喜歡毛髮較少部位的皮膚,雄性和雌性的疥癬蟲會在它們挖的隧道中進行交尾產卵,在適合的環境下,從卵到成蟲的時間大概是10天。不過平均而言大約需要2~3週。成蟲的壽命約為3~4週。


疥癬蟲的臨床症狀:


雌性的疥癬蟲會在皮膚中鑽孔,特別喜歡毛髮少的部位,像是耳朵、腹部、腋窩、鼠蹊、肘部。感染的情況隨著這些部位蔓延到其他區域。最先看到的皮膚症狀會是小腫塊和小膿包。犬隻感染後會先搔癢,然後脫毛,皮膚增厚、皮膚變皺。由於抓癢會非常嚴重,所以會因為皮膚抓傷而造成二次性的細菌感染。患部色素沉澱,皮膚呈現黑色斑紋。


疥癬蟲的診斷,通常採用深層刮皮法,需刮到稍為流血,到顯微鏡下觀察,只要有一隻疥癬蟲就可確定感染。搔刮需在無傷口的病灶區進行搔刮,或可選擇在傷口交界處。可選擇臉部、肘部、耳翼邊緣。


另外有部分醫生喜歡以耳朵和後足的腳蹬反應作為診斷方式,此種診斷並未獲得科學上的佐證,但屬於經驗法則,是否可因為病畜出現此現象就確診為疥癬蟲有待考量。


疥癬蟲的治療,需要跨過一整個疥癬蟲的生命週期才能確保完全殺蟲完畢。有以下治療方式:
*Lime sulfur(硫磺石灰)藥浴
*Ivermectin針劑
*Revolution寵愛滴劑
*Advocate心疥爽滴劑
依照病灶的嚴重性,每2-4週滴藥一次就可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。


輔助療法:除了減少蟲體數量之外,尚需針對寵物目前的症狀給予對症下藥
*抗生素:若有二次性皮膚感染時使用
*抗組織氨:幫助止癢
*藥浴:移除皮膚上結痂及體表細菌


疥癬蟲的預防,就是要避免接觸到病原。不要接觸到已被感染的動物,離開宿主後 在環境25~30℃活不到24小時。 在25℃以下 也活不過96小時 所以最好的預防方式就是避免接觸病原。若已經感染,則在被治療之後,一定要徹底清除環境,例如睡墊,投藥後1個月內都可能因蟲跳回宿主身上而復發。


[1-5 耳疥蟲]


耳疥蟲就是耳朵疥癬蟲的簡稱,和皮膚疥癬蟲的主要差別在於它不會鑽孔,只生存在表層。以表皮的碎屑和動物的體液為食物。生活史大約三週發展到成蟲。成蟲的壽命約兩個月。 透過直接接觸媒介物傳播,具有高度的傳染性且沒有宿主特異性。也就是說,豬和狗都有可能共同感染,也有可能感染給人。


耳疥蟲通常都在外耳道活動,會對動物的表皮產生刺激感,耳道中會充滿咖啡色的耳垢(血液和耳疥蟲的糞便)。通常會引起外耳炎以及搔癢,耳朵分泌物的量和臨床症狀嚴重與否不依定成正相關。耳疥蟲的口水中有許多過敏物質,會引起過敏反應。嚴重的話有可能引起宿主的自殘現象。


耳疥蟲的診斷方式,臨床症狀有:搖頭、抓癢、抓耳朵、耳廓禿毛或創傷、耳道紅斑、耳道潰瘍等等。醫生使用檢耳鏡就可以看到是否有耳疥蟲。


耳疥蟲的治療,針對蟲體,可採用以下方式:
*Ivermectin針劑
*Revolution寵愛滴劑
*Advocate心疥爽滴劑 ---每4週滴藥一次就可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。


輔助療法:除了減少蟲體之外,可針對寵物目前的症狀另外給予抗生素去防止二次性皮膚感染,或給予抗組織氨類藥物幫助止癢,為了移除耳疥蟲之排泄物及動物皮屑,建議使用清耳液。


耳疥蟲的預防,也是不要和病畜有接觸的機會,若感染後也務必徹底清潔家中環境避免再次感染。


耳疥蟲的延伸閱讀(圖片這邊有) http://www.poaipets.com.tw/front/bin/ptdetail.phtml?Part=news-01&Rcg=40643


http://www.geocities.com/petslovers/earmite.html


(下篇預告~ Part.2. 毛囊蟲+心絲蟲 )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aqunico 的頭像
    aqunico

    焦糖狗狗的家

    aqunic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